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被动句发展历程综述(2)

来源:现代食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近代时期的被动句 从唐代开始,进入近代汉语阶段。根据潘亮的研究[6],他考察了唐朝不同时期七言诗和五言诗以及文白情况,“被”字句已经远远超

(二)近代时期的被动句

从唐代开始,进入近代汉语阶段。根据潘亮的研究[6],他考察了唐朝不同时期七言诗和五言诗以及文白情况,“被”字句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句式。关于蒋绍愚的研究,他认为此时期被动句中,“被”字式一直作为主流,广泛应用。关于“被”字句的研究,此时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否存在没有主语的“被”字句,有些学者认为存在这种情况,例如愈光中、蒋绍愚、沈锡伦、刘进等人都认为这种句子是合理并存在的,把它叫做“零被句”,但是关于“零被句”的定义及界定始终没有明确的确定下来。二是“被”字起了什么作用。王力先生说,不表示被动的“被”字句脱离了被动意义而单纯地表示不幸,只不过我们把它扩大到“意外”。此外,有些“被”字可以读作“因为”,但这是一种不十分明确的说法,只是有些句子可以翻译成“因为”。除此之外,还有“教(叫)”字、“拨”字、“着”字几种形式。“教”“叫”都是可以表示被动的虚词,这一点与“被”相同,所不同的是来源方面,“被”是由表示“遭受”的动词逐步虚化形成的。用“拨”字表示被动意义,一直到今天的吴语方言中还有这种用法,它演变的过程是:给予——使役——被动。“着”字被动句不是很常见,但是确实存在。

(三)现代被动句

被动句发展到现代,研究更加深入,既有对之前的继承,也有新的发展曹道根通过汉语与英语的比较以及一系列的分析论证认为汉语中的直接被动句的事件结构可比英语,非直接被动句另属一类。根据王云的研究[7],被动句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形式,古代一直发展到今天,人们都一直使用。并且她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探讨了被动句的语用功能,而且对不同类型的被动句在语用方面的差异进行探究。最后,把汉语被动句中的语用原理、原则和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关于被动句,邓思颖提出了“作格化”理论[8],就是把不能指派受格的轻动词become引入到推导过程中,短被动句的受事论元会发生移位现象,这能够满足轻动词的要求,而长被动句中的移位是为了满足“谓语化”的要求,并且汉语能够适应这种“作格化”,可以由此推导出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熊仲儒根据汉语被动句中的接应代词和保留宾语现象[9],以层阶式派生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被动句的句法结构。最终认为,长被动句和短被动句的主要区别就是主动词的外部论元的语音形式,因为它们的实现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句法结果也会不一样。如果是显性语音形式,就可以直接保留语迹,而如果是隐性语音形式,那么就应该留隐性语迹。但是一般情况下,留显性语迹,语句必须作出一些变化,这样就不适合经济的原则,所以不留显性语迹情况比较多。

三、结 语

被动句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语言句式,各个时期的被动句具有各自的特点,都是各自时期一定社会、文化的语用反应。作为语言学的热点问题,被动句发展历程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青睐,取得了大量富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但在被动句在名称、结构、分类等问题研究方面亟待进一步深化。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维度对被动句发展进行相关学理分析,但在被动句发展经历了古代被动句、近代被动句、现代被动句三个历程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1] 潘玉坤.西周金文语序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

[2] 侯可田.浅析古代汉语被动句[J].嘉应学院学报,2014,32(3):68-71.

[3] 李张召.《战国策》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浅析[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6,(4):369.

[4] 王玉彪.试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J].广西社会科学.2004(6):122-124.

[5] 徐英.南北朝时期被动句的南北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2017(6):138-144.

[6] 潘亮.“被”字句语用意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58-59.

[7] 王云.汉语被动句的语用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8] 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4):291-299.

[9] 熊仲儒.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5(3):206-220.

文章来源:《现代食品》 网址: http://www.xdspzz.cn/qikandaodu/2021/0502/975.html

上一篇:闽台闽南方言重迭式动词比较研究
下一篇: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现代食品投稿 | 现代食品编辑部| 现代食品版面费 | 现代食品论文发表 | 现代食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食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