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二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3)

来源:现代食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2 狭隘的文化中心主义语境对中医文化传播的制约 与唯科学主义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文化中心主义。在中医的传播处处受科学牵制的时候,一部分人

2.2.2 狭隘的文化中心主义语境对中医文化传播的制约

与唯科学主义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文化中心主义。在中医的传播处处受科学牵制的时候,一部分人却受狭隘文化中心主义影响,中医理论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反对中医就是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科学性不容质疑”等论调,这种空喊口号、以意识形态绑架学术传播的方式对中医的发展和传播并无实际价值,反而会固步自封,缺乏辩证的眼光看待其优缺点,最终适得其反,影响中医理论和文化的长远传播。

3 积极适应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

针对中医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遇到的传播问题,我们应在保持中医理论的传统文化内核和主体性的前提下,从根本入手,对中医文化表述进行调整,以适应当下现代的、科学的语境。

3.1 与语境适应的中医文化现代化表述

3.1.1 重点任务

现代化诠释中医,普及传统文化,缩小语境落差。一方面,显化中医文化高语境中的内在隐含信息,适应现代语言,降低中医文化传播所需的语境高度。中医文化传播者应秉承“中医+”思维,多学科交叉,如中医学人员需与文化学、传播学等多领域人员集体创作,对中医经典进行白话文的大众化改编;对中医理论和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释中医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重建国人共同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缩小认知差异,填补现代低语境的信息空白,从而提升传播语境高度。

3.1.2 保障条件

3.1.2.1 政策制度和经费

在教育上,支持和推进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纳入义务教育;在科研上,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传播相关项目和课题;传统媒体与现代新媒体相结合,对大力宣传中医药的权威媒体予以政策倾斜。由地方政府主导,以社区为单位创建中医药宣教基地,监管保障其正常运行,让群众体验中医药服务的同时,落实和加强宣传普及中医药理论和文化。在经费方面,对中医药宣教基地给予经费支持;投资影视和出版业,拍摄制作精良的中医药纪录片,出版发行高水平中医药科普读物。

3.1.2.2 人才和管理

在人才方面,培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自身素质、中医文化自信和科普能力;大力发掘和培养中医药科普创作人才,提高待遇,充分调动创作积极性;吸收优秀影视创作人才从事中医文化影视化作品制作,丰富传播形式;招募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人才,致力于运用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查找中医文化传播受众的关注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传播,并且根据数据进行预测,精准追踪中医文化传播的潜在受众。在管理方面,规范中医健康服务行业,设立行业标准,改善中医服务质量,以老百姓对中医疗效的肯定,带动中医文化的传播;对中医药市场和中医药宣传平台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伪专家、虚假广告和不实信息的出现,净化中医理论和文化传播环境;利用各种传播平台,建立中医文化传播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全面地了解中医文化的传播实效,并据此做出针对性调整。

3.2 与科学语境适应的中医文化表述

3.2.1 重点任务

纠正极端语境,科学与人文并重,创新中医表述。不能视科学为评价中医的唯一标准,应建立合理的科学语境;同时也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正视中医文化自身的优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倡导公正包容的舆论环境。多形式、多途径加强中医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挖掘,保持中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并重,理清中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内容,在中医文化的普及中努力探索中医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最佳结合方式,对中医进行科学性和人文性兼备的表述。

3.2.2 保障条件

3.2.2.1 政策制度和经费

从政府层面出发,自上而下对传播媒介进行调整,引导舆论风向,减弱唯科学主义对中医文化传播的影响;加强政策导向,给予立项和资金支持,建立平台,形成以中医药理论科学性和人文性为核心研究问题的研究团队,并建立相应的传播团队,进行专项工作。

3.2.2.2 人才和管理

中医院校应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培养中医药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鼓励多学科交叉,以平台、项目吸引人才,整合中医临床及人文专家,形成团队,同时创新相关的人才机制、人才评价方式和人才管理方式。

文章来源:《现代食品》 网址: http://www.xdspzz.cn/qikandaodu/2021/0502/978.html

上一篇: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
下一篇:汉代漆器对现代漆画的启示

现代食品投稿 | 现代食品编辑部| 现代食品版面费 | 现代食品论文发表 | 现代食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食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