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苏轼以食事入诗对古典诗词的独特贡献(3)

来源:现代食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

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季常自尔不复杀,而歧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

叙中不仅畅叙与陈慥友谊,还记叙劝诫陈氏勿杀生的情节。更突出了结果:“季常自尔不复杀,而歧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可见苏轼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诗中写道:“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刳肠彼交病,过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悲悯情怀,当为苏轼“天上地下无所不吃”之论的有力反驳。

此类蕴含大信息量食材之诗还有很多。如《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和蒋夔寄茶》《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过云龙山人张天骥》《答任师中家汉公》《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之一》《送牛尾狸与徐使君时大雪中》《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鱼蛮子》《元修菜并叙》《和黄鲁直食筍次韵》《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游博罗香积寺并引》《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小圃五咏》《雨后行菜圃》《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扬州以土物寄少游》《鳆鱼行》《寄周安孺茶》《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撷菜》《和陶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以上28篇均属大信息量诗作。且重要的是,其中大部分皆为苏轼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所作。当苏轼走出庙堂回归民间时,他以饱满的热情拥抱自然,从而获得创作激情,获得人民拥戴,以博大的胸怀与超凡才华,创造出众多辉煌篇章。

(二)细腻入微的观察描写

苏轼言食诗中很多食材食品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动人。如熙宁六年癸丑(1073)在杭州通守任上所作《祥符寺九曲观灯》有言:“波翻焰里元相激,鱼舞汤中不畏焦。”[1]“不畏焦”之鱼,映照现实人生,何等勇敢大气。熙宁七年甲寅(1074)作《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之二》“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1]黑、黄、红、绿、甜,由视觉到味觉等描写,极为生动。

熙宁十年丁巳(1077)所作《答任师中家汉公》中,“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渠。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冰盘荐文鲔,玉斝倾浮蛆”[1]呈现出水果、蔬菜、鱼、酒等各种食品;高高树上挂满红梨(《三秦记》云:汉武帝园有大梨,如五升瓶,落地则破,名含消梨[1]。),池中生长着白莲花。赤脚婢女在雨中采摘园中蔬菜,冰盘里摆放着鲔鱼,玉爵中斟满飘着浮蛆的美酒。细致描摹美丽园景中,宴饮宾客前的美食筹备过程,极富感染力。同年正月自密州至京师,四月后赴徐州任上,所作《读孟郊诗二首之二》“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1]作者将写诗过程比作出膏自煮的黄河鱼,有几分酸楚。元丰二年己未(1079)五月到湖州任所作《丁公默送蝤蛑》,“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1]以诗换蟹、体会食蟹之美、之乐、之趣,使此时境遇不佳的苏轼收获了难得的愉悦。

亦是同年所作《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言:“紫蟹鲈鱼贱如土,得钱相付何曾数。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运肘风生看斫鲙,随刀雪落惊飞缕。不将醉语作新诗,饱食应惭腹如鼓。”[1]购得味美价廉的紫蟹鲈鱼,用荷叶卷成的酒杯盛酒微微带苦,观看厨师飞刀斫鲙如落雪,众人在美味烹制中期待共享宴饮的场面,是何等精彩生动。

此外,元丰三年庚申(1080)作《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1]写江鱼美,山笋香。及同年所作《石芝并叙》“忽惊石上堆龙蛇,玉芝紫笋生无数。锵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鸡苏。主人相顾一抚掌,满堂坐客皆卢胡。”[1]描摹玉芝紫笋如龙蛇,似珊瑚,味如蜜藕和鸡苏,诗中洋溢着畅享美食的惬意欢快之感。

文章来源:《现代食品》 网址: http://www.xdspzz.cn/qikandaodu/2021/0717/1028.html

上一篇:寿礼
下一篇:桂林年产亿枚蛋制品加工项目启动生产

现代食品投稿 | 现代食品编辑部| 现代食品版面费 | 现代食品论文发表 | 现代食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食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